在中国,一南一北有两家企业成为业内翘楚,一家是位于深圳的华为,另一家是烟台的万华化学。华为的创新能力国人皆知,而万华的创新力却鲜为人知,这家化学巨头,产能占世界30%,是全球MDI第一大生产商,创新能力堪比华为。
近日,万华化学发布最新业绩预告,预计2021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34亿-136亿元,已超过2020年全年,是山东省内唯一一家突破4000亿市值的上市企业,也是山东唯一净利润超百亿的上市企业。
成绩的背后,是万华历经数十年的创新之旅,“刮骨疗伤”之痛还历历在目,“卡脖子”却接踵而至,如何突破“卡脖子”困境,万华的答案是30年。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
改革春风在深圳乍起,华为尚未创立,但南方渐进。在这样的背景下,烟台合成革总厂(万华化学前身)作为国家“六五”重点工程项目,正式成立了,这是中国第一个聚氨酯工业基地。
聚氨酯作为一种化工新材料,号称“第五大塑料”,不仅适用于日常生活所需的基础工业领域,也会广泛应用于光伏、船舶、国防等高精尖领域。但当初烟台合成革总厂成立的最初目标,只是想“让每个中国人都能穿得起皮鞋”。
凭着实干,这一目标很快就达成了,成立没几年,烟台合成革总厂成为了国内提供全国皮鞋原料的主要生产商,市占率高达25%,企业规模也随着壮大。烟台合成革总厂也顺势改制为烟台万华合成革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国有独资企业。
1987年,是万华发展势头最猛的一年。而这一年,在深圳,43岁的任正非面临生活贫困,人生路窄,他东奔西走,筹借到2.1万元开启二次创业,就是华为这家未来影响世界的企业。
华为一开始的业务是为一家生产用户交换机(PBX)的香港公司做销售代理。1990年开始自主研发面向酒店与小企业的PBX技术并进行商用。
一间破旧厂房里,既是生产车间、库房,又是厨房和卧室。十几张床挨着墙排开,床不够,用泡沫板上加床垫代替,所有员工都在这里住。不惑之年的他对自己说:世界开始疯起来了,等不得我的不惑了。彼时的华为员工远没有现在员工的自豪感。
没有必定成功的决心,距离成功就属遥远。1992年的一天,48岁的任正非站在办公室的窗边,一字一顿地对干部们说:这次研发如果失败了,我只有从楼上跳下去,你们还可以另谋出路。这一年,华为开始研发并推出农村数字交换解决方案并取得成功。2014年在全球9个国家建立5G创新研究中心。承建全球186个400G核心路由器商用网络。为全球客户建设480多个数据中心,其中160多个云数据中心。全球研发中心总数达到16个,联合创新中心共28个。
创新不止在南方,华为深圳龙岗总部向北2000公里的山东烟台,作为国企的万华也遇到了成立以来的第一道坎,民营皮革厂崛起,国际巨头涌入,万华地位不复往昔,开始连年亏损,连工资都只能发60%至70%。
困难接踵而至,作为一家传统国企,万华的行政色彩十分浓厚,企业上下缺乏市场灵活性。7000人不到的工厂,30多个处室,副科长以上的干部就有三四百人,人浮于事弊端得以显现。
不止管理,技术掣肘开始影响企业发展,原材料的不可控因素,让企业生存维艰。为了提高MDI(生产聚氨酯最重要的原料)产量,当时的万华想要从日本引进一万吨的MDI装置,学习技术,却遭到了对方严词拒绝。不仅如此,其他国际巨头也都纷纷拒绝出售相关技术。没有技术傍身的万华陷入了垂危。
“我们要自研MDI技术!”危难之际,时任MDI分厂的总工程师丁建生振臂一呼。正是这个决定,给了万华起死回生的生机。
摆在万华面前的只有华山一条路,闯!要想活下去,必须市场化+创新。率先需要改变的就是臃肿的企业状态。裁员,势在必行。
但是要怎么裁?裁谁是个很大的问题。经当时高层决定,裁员第一步从领导干部身上“动刀”,只要年龄到了55岁就退。一下子退掉了71名干部,可见万华壮士断腕之心决绝。
另外,为了永久抑制国企“人情”之风回归,后来的万华出台了“员工亲属完全回避”制度,亲属禁止在万华就业。这项制度一坚持至今,从未破例。
除了裁员,万华还砍掉旗下30多个子业务,仅仅保留最核心的MDI生产。
1998年,经过瘦身健骨后,万华开启了现代化企业步伐,将“大锅饭”砸碎,轻装上阵,正式成立了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解决“卡脖子”技术,这一年,万华以总经理年薪的5.5倍聘请了第一位博士。2年后,又“三顾茅庐”请来华卫琦博士,至今,万华引才故事被业界广泛传颂。
1999年是万华自我进击的一年,这一年因经营困难,通过借钱发工资之痛现在深刻写在每一个万华管理人员心头。
这年5月,万华建立出台了技术创新奖励办法,通过建立并兑现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培育了一支国际一流的研发团队。
这些行之有效的奖励机制激活了万华的创新力,比如,自主开发新产品成果孵化获利后连续5年按利润15%对科技人员进行奖励。工业化装置工艺改进,一年内产生的效益按20-30%奖励科技人员。
同时,科研管理去行政化,高管不参与技术创新提成奖励。
从1999年至今,万华每年都要拿出营收的4%-5%用来搞研发,仅2016年一年,万华化学就斥资7.2亿用于新技术和产品的研制,次年的前六个月,就投入了4.75亿,一直到今年的第一季度,万华化学一口气拿出了5.8亿人民币,可以说是连续五年都在大幅投入。
得益于此,万华化学已经将MDI材料的绝大多数核心工艺握在手里,前不久还凭借ADI技术获得了省内科技进步奖的第一名,要知道该技术的成功研发,意味着打破了国外对我们将近70年的垄断。
正是因为对技术的重视和支持,万华化学才不断招聘科研人才,目前该企业拥有的科研人员多达2700人,博士就有180多人,其中有40人拥有“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
如今的万华,已拥有科研人员约6000多人,建立了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
据资料显示,万华2020公司研发费用高达20.4亿元,研发费用率为6.51%,接近世界最大的化工厂之一巴斯夫的2倍。
“再难也要攻克,没有国企改革,就没有万华的今天,可以说,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成功重奖、敢想敢干、锲而不舍、没有不可能的事情,这些理念已潜移默化到每一个万华人心里。”万华集团董事长廖增太说。
经过多年的技术研究,万华化学的产能利用率达到了80%。然而,这远远还不够。为了加快技术自研步伐,万华在这一年实施了“创新工程”,通过给予研发人员丰厚的奖励来吸引更多高科技人才。
目前,万华开发出一大批跨领域和世界一流的技术,其中全球首创技术有9项,突破“卡脖子”技术多项。
企业要发展,必须参与国际市场,就要主动走出去。根据业务需要,华为1999年在印度班加罗尔设立研发中心。2000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设立研发中心。海外市场销售额达1亿美元。2004年与西门子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开发TD-SCDMA解决方案。获得荷兰运营商Telfort价值超过2500万美元的合同,首次实现在欧洲的重大突破。
伟大的企业相同之处在于,仿佛在不同的时空,都做对什么。2001年,万华化学成功在上海交易所主板上市;上市有利于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着原本臃肿效率低下的万华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市场化管理体制的现代企业。
此时,万华面临的大考远未到来。
2002年底,万华MDI产能已经能达到10万吨/年,已经远远超过几年前需要从日本手中购得1万吨/年设备的自己。
万华的崛起,吸引了国际巨头的注意和打压,为了迅速占领市场,万华开始南下。
积小成为大成,从量变到质变。2003年起,万华先后建设了宁波、四川、珠海等生产基地,在这期间,万华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6万吨/年的MDI工程开工。这意味着,万华取得了与全球竞争的实力。
而万华真正的全球化战略的实施,是在2011年正式收购了因金融危机而资金链断裂的全球八大聚氨酯企业之一——匈牙利博苏化学。万华完成着“中国万华向全球万华转变”。
2018年,万华化工通过吸收合并,旗下化工类资产实现整体上市。此举使得万华化学总产能达到了210万吨/年,成为中国唯一拥有MDI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企业,全球MDI第一大生产商。
如今,经过延展领域后的万华,已经已经掌握多项化工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其研发的近百种产品填补了国内外生产空白。
万华化学还在世界范围内开设实验室,得到国家级认可的有五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有七个,甚至在欧洲、北美都有自己的技术中心,因此万华化学被称为“化学界的华为”并不为过。
而且万华化学也同样紧跟国内的发展趋势,在省内发起动能转换计划以来,万华化学率先挺进到了材料制造、环保和新能源领域,并在今年年初改良了MDI产品的生产线,预计产能会扩充将近一倍。
南有华为,北有万华,华为目前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解决方案供应商,而万华目前已成长为一家全球化高端化学材料生产商,正领跑全球化学。
从1999年万华决定将技术创新作为公司第一核心要素来培育,到今天全球MDI材料产能第一,万华这样一个小小的皮革厂,经过40年砥砺前行,已成为一家全球化高端化学材料生产商。
从万华化学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在面对技术和材料封锁的时候,没有退步,主动应击,唯有创新,方得未来。
正如万华人所言,万华的未来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