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话文出现的早期,诸位先贤中,以周作人先生为代表,确实有完全追求“直译法”的流派。尽管这一流派被认为,是暂时或者过渡的方法,不过从辩证的观点来看,不断创新的金融市场,和不断创新的语言环境,恰也正是变与不变的关系。过渡且过渡吧,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回到原点,这两本书的推出,一是为大家介绍相关课题下,国外先进的理论拓展和方法实践,二是希望对大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改造并且开发新的理论和方法提供借鉴。
以下为《MUTI-ASSETINVESTING-A PRACTITIONER’S FRAMEWORK》的拙序,欢迎多批评指正。目前中文译本尚未正式出版,因此不便放照片,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亚马逊上找到该书的英文版。
1986年,Gary P. Brinson, L. RandolphHood,以及Gilbert L. Beebower首次从归因分析的角度,检查了91只大型养老金,在1974年至1983年的业绩表现,试图找到决定组合绩效的关键因子。研究结果显示,资产配置可以解释,组合93.6%的业绩表现。在其后的30多年中,有不少研究人员,顺着这一思路继续研究,资产配置对于投资组合业绩的影响作用,根据选择样本期间、研究方法以及市场环境的不同,得到的结论也略有不同。但学术研究及金融机构,普遍形成的共识就是,资产配置是决定组合,业绩表现的最重要因素。
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起步较晚,对于资产配置问题的研究,也是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而逐渐活跃起来。最先开始理解,资产配置的重要作用,并将其运用在实际投资管理中的,还是以机构投资人为主,包括主权投资基金、保险公司以及银行等。随着市场上可投资产品的日益丰富,不同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日益复杂,投资人面临的选择和管理方式,也面临着巨大挑战。这本《多资产配置》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从实践操作层面,对目前中国市场投资人,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多资产投资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概念。它涵盖了不同市场、不同资产类别、不同投资期限,对于投资的影响,也包括涉及到,多资产投资的风险控制、组织架构建设以及商业推广等。本书尽可能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了,以上的这些内容。本书的作者在有着丰富的多资产投资管理经验,并且经历过各个资本市场不同的牛熊周期,既服务过大型的机构投资人,包括主权基金、保险公司、养老金等等,也包括普通的个人投资者。
从多资产投资,延伸出来的策略种类繁多,不过基本可以统称为多资产策略。这一策略最早由全球领先的资产管理公司推出,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运用。在金融危机之后,资本市场的投资人,越来越多的注意到,单一股票或者债券策略的组合,已经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传统的组合策略,比如60/40组合、被动组合、目标风险/日期组合等等。在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方面,也无法做到令人满意。现实需求推动了多资产策略的迅速发展。
对于多资产策略,从字面上理解,是包含多类资产的投资组合策略。相比传统的股票/债券组合,多资产策略最明显的特点,是包含的资产种类更多、涉及的市场范围更广。典型的多资产策略中,除了股票、债券之外,还包括商品、不动产、私募股权、私募债券等等另类投资。多种资产组合在一起,一方面确实有效提高了组合,应对系统性风险的能力;但是另一方面,却又对资产管理人的专业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毕竟,没有人可以同时深刻了解,所有的资产类别。此外,当时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市场环境持续变化,新的投资工具和投资理论迭出不穷,每类资产类别的风险收益特点,也需要重新定义。
本书重新回顾并检查了,目前的多资产策略和观点,运用详尽的数据和扎实的梳理分析,对长期流行全球多资产策略,提出了挑战和质疑。并且根据丰富的理论研究,和行之有效的实践运用,给出了全新的多资产策略解决方案,为多资产策略的构建,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在本书中,作者讨论了传统多资产理论的缺陷,重新定义了阿尔法和贝塔,并提出应该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主动型策略和被动型策略的优劣势。
在配置方面,作者认为传统上,按照资产类别来进行配置,会导致风险的重叠和低效,而应该按照敞口类别来配置,这样可以有效提高配置效率,并且有利于整体风险控制框架的搭建。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全新的多资产解决方案。
伴随现代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理论日新月异。构成整个金融市场的理论基石中,最为至关重要仍然是风险和收益的匹配。所有的回报都伴随着风险,不存在无风险套利的机会,这可以看作是当代金融市场的基石。所有投资人的工作,都可以归结为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追求尽可能高的回报/效用。本书中认为风险的内涵,既包括了投资期末,未能达到预期的风险,更是包括了投资期内组合,表现超过既定阀值的风险。
于是,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对于风险的定义,以及导致风险的不同因子,并进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策略。在本书中,作者重点分析了,如何管理投资过程中出现的尾部风险,并且提出,对于投资人而言,投资期内的风险甚至比投资期末的风险更为重要。因此,全面而有效的风险认识体系和管理体系,是决定多资产策略成功与否的关键。作者提出了一套综合风险评估方法,既管理投资期内的回撤风险,也能够有预见性的控制投资期末,回报未达预期的风险。这两个风险的合计,才应该是投资面对的“真正风险”。
中国的金融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已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长期以来与国际市场,仍然存在割裂,但是大类资产的风险特征仍然具有共性。此外,国内投资者对于投资风险的认识和理解,还处在相对初级的阶段,监管环境和市场结构的不同,又对投资人的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和更有针对性的要求。本书对于的各类资产风险剖析比较深刻,并且重新设计了针对不同投资人,和资产类别的风险控制措施,对于国内的投资人,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多资产投资的业务模式具有创新性,全球各地的管理人也在不断尝试,设计并推广不同的多资产产品,应对变化万千的市场环境,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正式由于多资产业务的复杂性,这就要求资产管理人,重新调整内外部资源的配置,设计合理有效的组织架构,以适应多资产投资的实际需求。本书作者分析了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多资产策略及其管理人内部架构,总结出能够成功提供多资产投资服务的一系列特征。这对于我国境内资产管理公司,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译者于2014年,初步接触多资产投资的概念,彼时译者正在境内一家大型保险公司,从事保险资金海外投资工作。作为保险公司资产管理人,在日常投资实践中,考虑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进行资产配置、管理多种资产类别的投资组合、应对不同市场环境的变化并控制风险,进而创造回报。本书从不同维度解答并延伸了上述这些要点,有针对性的解决了机构投资人,在管理大规模资金时所面临的问题。
此外,随着国民财富的整体上升,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如何配置财富、如何甄别投资机会、如何控制投资风险,这些问题也是在个人投资中,需要认真思考总结的。本书在这一方面,能够给机构投资人和个人投资者,提供有用的借鉴。
上一篇